每日简讯: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|临沂建强基层组织,聚合发展动力

2023-06-27 20:49:50 来源:齐鲁壹点

“别看我们村现在这么美,几年前,可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。”说起“兵支书”刘元华,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。面对乡村治理这个“老大难”,刘元华不服输,从修路和整治环境入手,带领村“两委”把村庄收拾得干净整洁,聚了民心,也恢复了党支部在村民心中的威信。

古泉村所在地区有种植蜜桃的传统,但村里人少,很多地只能种上杨树,经济效益不高。想提高农民收入,必须得走规模化种植的道路。正巧,金葵农业计划在古泉村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蜜桃。刘元华带着村“两委”一班人,挨家挨户做工作,一个半月时间,1000亩地流转全部到位。2022年古泉村实现集体收入182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.6万元。

“头雁”领航,古泉蝶变,这不仅是临沂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,更提供了深刻启示:办好农村的事情,关键在党,关键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。


(资料图)

“根本固者,华实必茂”。乡村振兴最离不开的是基层党组织,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。近年来,临沂市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,持续发力强优势、补短板,重实际、创品牌,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

用“关键人办关键事”,选优育强“头雁”队伍。临沂市通过“重激励、严约束、及时调、掐尖选、支持干”选优配强村支书,带动乡村组织振兴有了新跃升。探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,面向优秀机关干部、退役军人、企业家等群体,选配村党组织书记2102名,倡树了“能者上庸者下”的用人导向。创新推行农村干部全周期专业化管理,构建形成“精选、优育、严管、实干、活用”系统完备的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路径,全市65%的村党支部书记收入达到乡镇事业人员标准,破解了农村干部“难选、难管、难干、难留”问题。实施农村干部能力素质培育提升行动,实现了乡村干部培训全覆盖。

6月25日,54人荣膺全市第三届“最美第一书记”。每位“第一书记”背后都有一段打动人心的故事,折射了临沂市广大“第一书记”的奋斗历程。可以说,通过选派“第一书记”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,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。

“十年磨一剑”,持续擦亮第一书记品牌。2021年,全市共选派4133名市县机关干部到1574个村任职第五批第一书记,帮助新修道路7092公里,争取社会资金23.78亿元,新发展特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增收项目3945个,帮助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.4亿元,实现了帮扶工作由“输血”向“造血”的重大转变。

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各类村级组织。近年来,临沂市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、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、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、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,积极推动村级各类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。

“三治互融共建”,推动村级组织“共同成长”。通过建强党组织带动各类经济、社会组织,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、联合社达到 2.5 万家,社会化服务组织 1.3万家,去年以来回引优秀在外人才873名,有效充实村级后备人才队伍,志愿服务组织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,依靠经济融合、片区协同,乡村组织化水平有了新提升。

作为受表彰的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,莒南县岭泉镇马棚官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郭春龙近年来发挥村“两委”班子龙头带动作用,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,发展草莓种植温室大棚,建设实验基地,实施西红柿、辣椒等航空种子培育工程,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,让马棚官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示范村。

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,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,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“三农”工作的关键。临沂市坚持“多条腿走路”,推动村集体“扩源增收”。

近年来,临沂市持续推进村党组织创办合作社“十百千”工程,引导党支部创办合作社2483家,鼓励成立镇级联合社25家、县级联合总社3家,构建起“县级联合总社、镇级联合社、村级合作社”架构体系。利用中央财政资金14310万元,落实配套资金9540万元,扶持12个县、477个村发展增收项目118个,累计收益2163.7万元,村均实现增收3.8万元。会同市财金集团与1218个村达成合作意向,集中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,预计20年内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900万元,村均1.56万元,带动1.36万农户每年增收1160万元。截至2022年底,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,50万元以上的达到30%。

组织兴则乡村兴,组织强则乡村强。实践证明,抓紧乡村组织振兴,就能保证乡村全面振兴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、行稳致远,农业农村必将铺展更加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画卷。

来源:临报融媒

投保通道

标签:

滚动